□王正敏在昨天的新聞發佈網站優化會作情況說明 /晨報記者 林穎穎
  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昨天舉行的情況通報會上,近80歲的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王正敏出現在眾代償多媒體的視線中,一頭花白的頭髮映襯著一臉疲憊的神情。此時,距離原定13時30分的新聞通報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小時。
  日前,王正敏遭學生王宇澄舉報論文造假、科研造假、申請院士等造假一事,由於央媒的報道,再度引發太平洋房屋關註。
  昨天,王正敏在婚禮顧問師培訓班醫院現場對質疑作出回應,並表示,自己並沒有做過對不起學生王宇澄的事,他對王宇澄之前給予過的幫助表示感謝,表示自己也很照顧他,不明白王宇澄為何如此恨他。
  復旦校方出示了一份據稱是票貼王宇澄在2009年要求王正敏院士按手印確認的《我的愛徒王宇澄培養計劃》,據稱,因為未滿足舉報人王宇澄的要求,兩人由此出現矛盾。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主任周魯衛表示,已就此事發佈過調查報告,目前學校正在就此事進行複查。
  [王正敏回應多項質疑]
  王正敏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9年,他的學生王宇澄實名舉報他存在學術抄襲,申報院士過程中材料造假等問題。昨天,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召開情況說明會,王正敏本人現場回應了王宇澄舉報內容。
  質疑1:申報材料失實?
  “有一些不是嚴格意義上論文,是方便年輕醫生學習”
  王宇澄舉報材料稱,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他是其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上院士論文造假的全過程。王宇澄表示,王正敏把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對此,王正敏回應稱,院士申報申請書有個附件要求三項成果:十篇代表性論文;專利;別人對你的評價。還有另一個附件要求寫論著目錄,它和十篇代表性論文不同,並不是要求把全部文章拿上去,只要曾經發表的作品目錄,且需要按作者次序寫目錄,也就是說非第一作者的東西也能申報。所以當時王宇澄從國內外各種學術雜誌上搜索到的有王正敏名字的文章整理出來。
  王正敏表示,在《論著目錄》中,3/4都是自己正經八百的學術論文,其他確實有一些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比如教學園地,把自己發行量較小的書里的一些手術寫上去,標明轉載,以方便更多的年輕醫生學習參考。還有一些雜誌王正敏作為主編寫了發刊詞,也是為了讓中科院知道,除了科研學術還關心著更大的事件:教學。整個目錄內容都不是作為成果申報,寫多寫少無所謂,對院士評選沒有影響。
  王正敏表示與中科院就此事已有過溝通。
  質疑2:著作圖片抄襲導師學術成果?
  “確有引用,但在文字中已經標註來源”
  王宇澄舉報材料稱,王正敏的著作還抄襲了導師——被譽為“耳神經科學之父”的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烏果·費緒。其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烏果·費緒教授專著中的圖片相同,但並未註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里也沒有提到費緒教授的專著。另外兩部專著《顱底外科學》和《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同樣存在類似的抄襲行為。王宇澄稱自己當時參與了編輯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襲的全過程。
  昨天,王正敏表示對復旦大學方面的調查結果總體沒有意見,但關於學術報告規範的事想解釋一下,有些圖片沒有註明是因為圖上本身就沒有註明,而不是在文字裡面沒有註明。
  王正敏稱,自己在專著中確實引用了自己在蘇黎世大學的導師烏果·費緒的圖片,主要是其中兩本,裡面有13處地方都在文字中註明瞭圖片來源,“在文字中註明圖片來源,就不用在圖片旁再進行註解”。王正敏表示,導師給自己的書做了序,也很高興他的手術向中國推廣,並評價自己引用他的圖片很小心、謹慎,對書有很好的評價。而且2004年以前,國內很多醫學書都沒有圖片註解。自己的三本書分別是1989年、1996年、2004年,不能拿現在的要求去追溯當年。
  質疑3:人工耳蝸“拷貝”國外人工耳蝸?
  “如果真那麼容易,也不必搞那麼多年了”
  王正敏被舉報涉嫌學術造假後,央視的調查報道向他拋出了另一質疑。他1989年起率團隊研發的國產人工耳蝸,存在“拷貝”澳大利亞人工耳蝸,賺取4000多萬科研經費的嫌疑。昨天,王正敏對央視的問題一一作出回應。
  央視稱,澳大利亞1982年研發的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是世界首個多通道耳蝸裝置。王正敏通過人脈得到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樣機,其團隊破解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只修改了外觀和線路等環節。
  昨天,王正敏就此事表示,自己1985年聽過澳大利亞宣佈研發出數字人工耳蝸的會議後印象深刻,有了做國產人工耳蝸的想法,並於1989年開始物色組件團隊。但是,對當時的國內條件來說,這個太超前、難度太大。1996年,澳大利亞公司贈送中國兩個人工耳蝸,王正敏與澳洲醫生給一對兄妹植入,此後雙方就展開合作。
  王正敏稱,澳大利亞對人工耳蝸管理極嚴,中方拿到人工耳蝸也只能用於手術植入。但澳大利亞後來留下了一個教學用的人工耳蝸,醫院就和外單位合作,打開了這個人工耳蝸想看看是什麼樣的。但是打開後,裡面的數據全部消失了,“所謂裡面的裝置,基本上也只是一個幾何圖形,並不能明確地看到線路圖。當時的用處並不是很大,但幾何圖形多少有一些啟發,就像看到一輛汽車,我們能看到它的外形,卻無法瞭解裡面的機器運作情況。所以,不存在打開外國的人工耳蝸並克隆它。如果真的那麼容易,也不必搞那麼多年了”。
  王正敏說,從1989年開始摸索,到2004年才形成實驗室里的第一個數字人工耳蝸。“為什麼搞了這麼多年?主要是因為裡面有很多組件、技術得不到國內企業的足夠支持,做出來的東西不理想就得重新做,經過反覆這麼多年研究,全國有20多個相關的公司與我們合作,包括三大基本核心技術,所有的部件和材料都是我們在國內找的相關單位加工。這是一個非常累的工作”。
  質疑4:人工耳蝸複製外國技術賺科研經費?
  “說我拿了錢怎麼花,毫無根據”
  央視稱,1997年王正敏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
  僅在2012年,王正敏研發團隊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元。
  王正敏承認人工耳蝸項目獲得了4000萬元的科研經費,“實際上,有兩千萬左右的經費是力聲特公司申請到的,另外兩千萬是醫院申請的”。王正敏稱,自己年事已高,不適宜做大項目負責人。所以醫院里的其他專家教授、博導接手了這項工作,戴春富教授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衛生部也指定了專家到醫院里檢查一年的項目進展,並給予好評。“把這部分經費跟我聯繫起來,說我拿了這個錢怎麼花,根本毫無事實根據。”
  王正敏稱,自己還謝絕了力聲特公司想給他的股權和職務,因為中科院禁止院士在外做盈利性工作。自己作為發明人只拿到過醫院的一些獎勵,這是符合國家政策的。
  質疑5:人工耳蝸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
  “個體不一樣,不能保證每個人都不出問題”
  央視稱,採訪了7名力聲特人工耳蝸志願者,其中有6人的人工耳蝸僅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使用時間最短的只有6個月。目前仍殘留耳內的人工耳蝸已不同程度傷害了志願者身體。
  王正敏表示,自己從公司瞭解到的情況是49例中有2例失效。“我們選擇的病號都是極重聾病人,耳聾時間比較長,在選擇病人時,適應症相對較寬,沒有凈撿好的做。但人工耳蝸植入後不是對每個病人都有同樣好的效果。每個病人的個體情況不一樣,聾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對於效果差的植入案例,王正敏說:“並不是說種進去以後,個個都能保證不出問題,國外的技術也有可能出問題。我認為,公司應該做好對2例情況比較差的病人的善後處理,對其他的病人也要做好隨訪。我一直在強調,這個東西是要終身保修的,你們必須要做好。”
  質疑6:因為愛徒培養計劃師徒反目?
  “荒唐的培養計劃,我沒有權力答應他”
  對外界普遍關心王宇澄為何會舉報導師王正敏,昨天復旦大學校方出具了一份名為《我的愛徒王宇澄培養計劃》的材料,上面以王正敏為第一人稱,列有十項向王宇澄做出的保證,其中包括讓王宇澄半年以後升為耳鼻喉科副主任;2-3年後培養成為學科帶頭人;擔任聽覺醫學臨床中心第一副主任;為王宇澄設立秘書終身制管理調度安排王正敏的一切學術生活起居等要求。
  王正敏說,自己當初看到這份培養計劃的感覺是“荒唐”,他表示王宇澄提出做終生榮譽秘書等於限制了自己的自由,王宇澄還私自聯絡中科院稱王院士很忙,要把聯繫方式改成他自己的,全權掌握自己和中科院的聯絡。他還想兩年之內做學科帶頭人,想利用王正敏院士的身份破格獲得一些好處。“他跟我說要升職務,要破格升正高,但正高職稱是有具體條件的,當時他還都沒有。他說‘你是院士,你院士講句話,我還做不到嗎’。院士只是個榮譽,我哪裡有那麼大的力量?而且我當時已經離開科主任和其他行政職務,在臨床、科研崗位上做工作和教學,不便干預科里、院里的行政工作。所以我沒有答應他,也沒權力答應他”。
  王正敏說,兩人之間所謂的矛盾就此產生。“其實我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他的事情,他那麼恨我,是出乎我意料的,我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為什麼。”
  質疑7:師徒關係緣何如此緊張?
  “自己盡了導師責任,對王宇澄的表現很不解”
  昔日的師徒關係走到如今這般緊張的地步,王正敏昨天反覆表達自己的不解。
  王正敏表示,自己總共培養了40多個研究生加博士後,除了少數幾個改行的,其他都成為了眼耳鼻喉醫界的骨幹力量。王宇澄的表現非常出乎自己意料。王正敏稱,當年王宇澄在南京鼓樓醫院做了七年的住院醫生,沒有得到晉升,就到上海來進修。2004年王宇澄研究生畢業沒有通過醫院評審時,還是自己向醫院堅持要留下他。王正敏表示申報院士時確實得過王宇澄幫助。他幫忙整理材料,也通過他親戚為王正敏引見了兩三位院士。“院士瞭解我的情況後願意做我的推薦人,這要看你是否值得推薦,不可能因為有人介紹就幫你推薦。”
  王正敏稱,自己為表感謝對王宇澄的照顧也比其他人多,按一般慣例如此高齡的教授不會跨等級帶那麼年輕的醫生。自己還向蘇黎世的導師推薦王宇澄參加過一次3個月的國外進修。對王宇澄,他盡了一個導師的責任。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戴春富教授在昨天的通報會上表示,自己作為1994年就跟隨王正敏的博士生,“感覺他就像慈父一樣,對自己的學生特別關愛,如果你有能力的話,他會給你很多的機會”。戴春富說,自己從美國回來後,因為在科研和臨床都符合條件,被破格升為正高。戴春富說,自己在美國、日本、德國學習過,現在還是很多國際學術團體的委員,包括神經外科顱底雜誌的編委,“中國人是很難擠進這個國際的圈子,我們有這麼好的一個平臺,就容易進入這樣的一個圈子”。
  [相關新聞]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
  王正敏重覆發表論文,但不屬於抄襲
  昨天,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主任周魯衛向在場記者宣讀了對本次事件的調查結果,稱王正敏不屬於抄襲,但存在學術態度不實事求是,不符合國際公認的學術規範的問題。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為,王正敏提供的醫學博士學位證書,最終獲國家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定,故舉報人質疑王偽造學歷的問題是不存在的。
  關於論文投稿問題。王正敏為合作者之一所發表的幾篇中文論文中,有些論文內容高度重覆,另有幾篇論文中曾使用相同的內容或圖表,屬於重覆發表,王正敏本人均稱其是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列為論文的合作者。但王正敏在事後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又將上述某些論文列入申報材料之中而未對其作任何說明,這種做法在學術態度上也不是實事求是的。
  關於書籍中的引用問題。按國際上公認的學術規範和版權原則,在作品中採用他人著作的原圖,應取得原作者書面同意書以及原出版社的書面許可,併在相應的圖註和參考文獻中說明其出處。但王正敏編著的《耳顯微外科》、王正敏主編的《顱底外科學》和王正敏著的《王正敏顯微外科學》三本著作中,在未取得國外著作版權的同意下,對其原著圖片採取重新描畫的做法,使用了大量插圖,且未註明出處,這種做法儘管不屬於學術剽竊,但是不符合國際公認的學術規範。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經過調查,給出的處理意見是,對重覆發表的論文,王正敏應修改個人簡歷和各種申報材料,並收回相關眼科獎勵。同時就三本專註中的不規範行為向原作者道歉,通知出版社。此外,就申報材料存在不實事求是的做法向中國科學院作出說明等。
  對這份調查報告,舉報人王宇澄和被舉報人王正敏都表示有異議。因此,目前此事轉交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的上級單位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由他們進行複查,結果將較快出來。
  (原標題:王正敏:王宇澄給我一份“愛徒培養計劃書”,他的要求太荒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orfbcagt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