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密切乾群關係的成功實踐
  ——莊浪縣水洛鎮推行“三事四民”工作法紀實
  和許多縣城所在地一樣,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近年來,莊浪縣水洛鎮面臨一大堆徵地、拆遷難題,導致社會矛盾糾紛突出。
  一度以來,水洛鎮群眾上訪不斷。有的到市、到省集體上訪,甚至赴京上訪。
  鎮還是那個鎮。隨著莊浪縣著力打造新城區,水洛鎮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這兩年,他們徵地拆遷了2000多畝。
  但是,2011年以來,水洛鎮再沒發生過一起群眾到省市或者赴京上訪的事件。
  答案是什麼?水洛鎮的回答是:踐行群眾路線!
  水洛鎮黨委結合莊浪縣“梯田王國黨旗紅”黨建品牌創建活動,把解決群眾的困難作為當務之急,把人民群眾的滿意當做最大的政績,牢固樹立“讓黨得民心,讓群眾得實惠”的執政理念,創立了“三事四民”工作法。“三事”就是黨員幹部進村入戶,向農民問事,針對問題改事,根據需求做事,從而做到“民困我幫、民求我應”。“四民”就是通過問事、改事、做事的落實,進一步促進民做主、民發展、民提高、民幸福。
  這一別具一格的工作方法,及時有效地化解了基層各種矛盾,不僅鍛煉了幹部隊伍,而且密切了乾群關係。
  問需於民,解民所怨
  連接莊浪縣老城區與新城區唯一的通道——南巷子,動議改造近20年了,卻一直動不了,是個誰也不敢動的“火藥桶”。
  2012年,南巷子一舉打通,改造成瞭如今寬闊的崇文路。拆遷安置群眾77戶,沒有一戶上訪。
  和諧動遷,如何實現?
  水洛鎮黨委書記羅彥鵬說,這正是制定方案過程中,鎮幹部深入每家每戶,把“問題有什麼、村民想什麼”等底數搞清楚,最終維護了群眾利益的結果。
  2011年,水洛鎮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後,發現鎮領導三天兩頭到上級機關接上訪群眾,根本騰不出精力抓發展,原因很簡單:鎮、村某些幹部踢皮球,日積月累問題成堆。
  不論是徵地拆遷,還是群眾糾紛,倘若是偷捂蓋子、躲避矛盾、拖延問題,只會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水洛鎮決定,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化被動為主動。每周,鎮幹部專門抽一天時間上門走訪,與老百姓面對面、心貼心,讓他們把問題講出來,把怨氣吐出來。
  群眾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找到了,能馬上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或儘快解決,或溝通解釋。不管怎樣,鎮上的一個原則是,不做矛盾的“中轉站”,做問題的“終點站”。
  幹部下去多了,群眾上訪少了。入戶“問事”使一件件矛盾糾紛有了回音、得到化解,群眾的怨氣也就少了。近3年,水洛鎮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
  讓民做主,解民所盼
  徵地、拆遷,之所以難,關鍵就是利益關係複雜。
  問清群眾所需、所盼後,怎麼才能釐清群眾訴求,讓他們配合動遷?
  水洛鎮黨委讓民意領跑決策,制定政策堅持主意由群眾拿,意見由群眾定,把主動權和決策權交給老百姓;政府則定位服務群眾、保障公平,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天下第一難”逐漸柳暗花明。
  在東關村的拆遷中,有些居民不願意拆遷,阻撓施工,甚至揚言“老子就不拆”!
  在走訪中,水洛鎮領導發現,不是老百姓反對拆,而是以前的補償方案是占一畝地,給群眾一半錢,給集體留一半。很多人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最大的滿足。
  面對村民的質疑,最後,原定的政策來了個大轉彎,補償金全給了群眾,並集中解決安置區。
  由於方案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廣泛支持,當在拆遷過程中遇到個別阻礙時,水洛鎮不強拆、不硬拆,他們讓群眾做群眾的工作,保證了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
  徵用農民土地,在水洛鎮,也是民主決策。先由村黨支部提議,再交村“兩委”商議,然後交村黨員大會審議,最後由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作決議。
  新光村今年修的2公里水泥硬化路,村裡每人要出10元,每個勞力得投10個工。
  修不修?村民說了算。村民代表會議全票通過後,村民柳孝賢二話沒說把擋了路的自家後院拆了。“以前,都是幹部讓乾啥就乾啥,很少考慮到各家的實際困難。現在,自己的事兒自己可以做主了,咱樂意。”他說。  (原標題:【走基層 看變化】莊浪縣水洛鎮推行“三事四民”工作法紀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orfbcagt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